而TOPCon则受新交单影响与PERC之间的价差略为收窄至5-8分钱的水平,本周价格0.95-0.98元左右,主流价格仍有下行趋势。
土地征用和输电连接延误等执行方面的挑战可能会阻碍产能增加。维克拉姆表示:尽管这在短期内是个利好消息,但在印度开发出完全集成的模块生产装置之前,开发商仍将受到进口太阳能光伏电池和晶片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根据电池储能系统(BESS)和抽水蓄能项目(PSP)项目的现行资本成本,在使用PSP容量的情况下,RTC项目的可行性仍然相对较好。然而,维克拉姆还指出,产能增加的前景可能会受到执行方面挑战的阻碍,例如土地征用和输电连接的延误。根据互联网内容评级协会(ICRA)数据显示,目前印度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73吉瓦。从印度太阳能公司(SECI)在本财政年度发布的投标书中可以看出,在即将到来的投标中,基于可再生能源的RTC项目所占份额有望上升。ICRA表示,由于本财年招标活动明显改善,2025年3月后可再生能源产能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将有超过16吉瓦(GW)的项目(其中包括11.2 GW的太阳能项目),另外将有来自中央节点机构的17吉瓦招标项目。
预计到2024财年和2025财年,新增太阳能发电容量将分别达17吉瓦和20吉瓦过去一年,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分别下降65%和50%,明显提高了即将实施的太阳能项目的偿债覆盖率。11月21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起草并发布《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简称《自律公约》),共有40家企业签署《自律公约》,已覆盖将近占据国内产能70%的组件企业。
01低价虚标功率乱象11月,光伏组件价格再创新低。至于较为成熟P型组件方面,由于各认证机构会定期对标,厂商出现组件功率虚标的空间并不大。一位长期跟踪光伏行业的人士谈到,当前光伏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过渡时,新产品在市场爬坡阶段,组件功率检测还达不到像PERC那样会有多家主流检测机构经常对标,各个机构功率检测的标准不一,难免会出现部分送检产品功率明显高出量产产品功率。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将加强光伏行业运行监测和规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深入实施《自律公约》,开展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
针对光伏组件功率虚标乱象频出的情况,这一次,占国内组件产能七成的组件企业进行配合,工信部也出手整治。1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第四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工信部指出:应加强行业运行监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1月23日,工信部网站发布相关消息指出,在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制定《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自律公约》瞄准确保光伏组件功率准确溯源、减小功率标定偏差、减少光伏产品以次充好等目标,引导各方缓解国内外贸易过程中对组件功率数据的分歧,积极促进光伏市场可持续发展,在光伏组件功率标定、传递和溯源等方面,对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计量机构提出了自律性要求和倡议。当然,在测试结果不统一的情况下,组件厂商倾向于选择测试结果数值更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谈及行业一年以来的最大变化,该人士直言,光伏已经从过去利润两极分化,转向了普遍承压。
财联社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目前终端需求明显转弱,不能及时消化上游过剩产出,是导致产业链价格不振的主要原因。随着拉货力道放缓,库存堆积问题在近期有改善迹象,但目前仍认为影响至少将持续至明年上半年。与此同时,高度内卷引发连锁反应,晶硅四大主要环节(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普遍进入过剩及减产调整中,博弈压力持续传导。不过之后,随着上下游供给趋向平衡,预计行业整体盈利能力都有望得到一定恢复。
国内咨询机构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P型产能将开始进入出清阶段。在11月22日国家能源集团物资公司集采招标公示中标候选人中,隆基乐叶、正泰新能、晶科能源、通威太阳能等4家企业瓜分了10GW集采总容量,P型组件中标单价最低1.044元/W;N型组件最低1.065元/W。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10月国内太阳能新增装机13.62GW,环比下降13.69%,且这已经是装机量连续环比下降的第三个月。业内分析认为,NP差价不可持续,也意味着PERC正式进入淘汰倒计时,且速度可能更超预期。
他认为,组件价格下降,相当于光伏电站的成本下降,但是上网电价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光伏电站的收益提高了。临近年末,光伏组件厂的库存压力在出货目标指引下更加突出。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头部企业的产能和成本会影响最后的市场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价格竞争可能会加剧,从而导致P型组件的经销渠道价格进一步下跌。2022年之前,上游硅料和硅片攫取了产业链中大部分利润,下游环节迫于高成本压力,利润收缩;但今年以来,过剩也是上游最先出现,传导到下游,则表现为去库存和减产压力显明显,在阶段性供应紧张和宽松之间调整。电网承载能力限制、电力送出消纳等都是分布式进一步增长的瓶颈。
但随着N型产品的放量推广,该溢价出现明显被磨平趋势。需求不振导致组件价格低于1元今年初,光伏组件价格在单瓦1.8元左右,到如今降至不及1元,降幅接近40%,超出业内预期。
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P型清产能和去库存过程中,预计光伏产业链价格及盈利水平都将处于磨底阶段。需注意的是,分布式光伏遭遇的政策不确定和容量告急,也让这个半边天市场出现增速放缓压力。
据机构统计,已公布的TOPCon规划产能超过1700GW,在最重要的性能方面,目前已有多个厂商宣布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8%,该数据已经超过PERC电池理论最高效率约两个百分点;在市场方面,据捷泰科技人士预计,明年TOPCon产能扩充,乐观预测下明年招投标市场TOPCon市场份额很可能达到70%以上。在产能过剩和技术迭代的双重催化下,技术迭代的进程或将更快。
自今年10月中旬首次出现0.993元/W的组件投标价以来,低于1元的光伏组件价格已经屡见不鲜,主流价格全面进入单瓦1元时代。因此,光伏行业在明年可能会呈现利润率整体上升、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的背景下,行业前景仍值得期待。1-9月欧洲累计进口85.3GW光伏组件,对比去年同期成长25.8%。如在上述国家能源集团物资公司的公示中,NP产品差价仅为0.021元/W。
在稍早之前,三峡集团于11月24日开标的2023年光伏项目组件集中采购开标公示中,更出现了N型组件0.919元/W的超低报价。有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招投标市场TOPCon的份额很可能达到70%以上。
四季度以来,部分龙头组件厂商组件的经销渠道价格低于1元/W已是常态。但需要注意,这只是短期的效应。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行业产能过剩预计会加速P型产能淘汰。近期,安徽、湖北、辽宁等多地传出暂缓分布式备案消息。
在终端需求改善前,1元的组件还会是常态。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压力,有利于行业整合加速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单一的组件环节盈利空间已经被极限压缩,一体化厂商虽然有一定供应链优势,但上游的话语权也被削弱,几乎所有的组件厂都被迫进入低价抢单、以量补价的循环中。该机构预计,欧洲市场下半年整体需求将明显弱于上半年。
在技术迭代初期,以TOPCon为主的N型产品凭借更高转换效率带来的BOS成本优势和效益提升,相比较于PERC产品曾一度最高保持0.1元/W以上的溢价。在产能过剩导致的内卷中,价格战极有可能长期存在,现货成交价格跌破1块也是预期中。
第三方机构InfoLink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出口7.6GW光伏组件至欧洲市场,相较8月的8.2GW小幅下跌6%,与2022年9月出口量持平。根据集邦咨询消息,182单面单晶PERC组件主流成交价为1.03元/W,210单面单晶PERC组件主流成交价为1.04元/W。
长期来看,组件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利润还是会流向一些非技术环节。终端需求疲软是造成供应链价格不振的重要原因。